从草鞋印到车轮痕的路

Connor 火必网 2025-07-14 3 0

我的家乡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,这是一片浸润着历史与红色基因的土地。记忆里家乡那些蜿蜒伸展的道路,从泥泞到坦途的蜕变,不仅丈量着土地的厚度,更串联起一个跨越百年的时代奋斗轨迹。

儿时的记忆里,从镇里到村里那段十几公里的路总是沾着晨露的泥泞。每逢梅雨时节,乡间小道便成了真正的“水泥路”,乡亲们出行极为不便——胶鞋被泥浆牢牢吸住,不时发出“噗嗤”声。有调皮的小孩在路中间挖坑,不知情的人一脚陷进去,胶鞋里灌满泥浆,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。从村镇前往县城,要么绕远路,要么搭乘瓦埠湖轮渡,物资运输相当困难。乡亲们的生活被这泥泞的道路束缚,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贫穷的阴影像一道难以冲破的枷锁。而就在这片土地上,1923年寒冬,曹蕴真、徐梦周、鲁平阶等8名党员在小甸集小学的陋室中,脚踏草鞋、肩披风雪,宣告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。他们在简陋的学堂里举起党旗,草鞋踏过泥泞的乡间道路,不畏艰难险阻,在江淮大地上刻下坚定的足迹——以教师的粉笔为矛,以草鞋丈量的土地为战场,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苦难深重的土地上。他们的精神如同刺破阴霾的曙光,照亮了家乡人民前行的道路,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屈的力量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泥泞的土路被铺上一层石子——先以大石头打底作为地基,再覆一层小石子。可时间一久,上面的小石子磨没了,路面变得坑坑洼洼。人走在上面硌得脚底疼,车辆碾过更是颠得“一蹦三尺高”,短短十几公里,感觉能把骨头颠散架,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为“按摩路”。即便如此,石子路的出现还是给家乡带来了变化: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,人们的视野也跟着拓宽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家乡人民积极响应号召,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。一些人发展特色农业,种植经济作物;一些人贷款买了中巴车,做起客运业务;一些人投身小生意,走街串巷叫卖商品。就这样,石子路见证了第一台电视机出现在供销社橱窗,第一台拖拉机开进村里,更见证着小甸特支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——寿县儿女继承革命先辈的开拓精神,家乡的经济有了起色,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贫困的阴霾开始消散。

2005年,我怀揣憧憬踏上参军入伍的道路。时隔数年,第一次从部队探亲休假,发现家乡的石子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。平坦的路面不仅让出行告别颠簸,更让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箴言变成现实。父亲高兴地告诉我:“这是国家的‘村村通’工程,现在不论到哪里,都是这样的水泥路,到镇上骑电瓶车半小时能跑个来回,路好了,日子就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是啊,路好了,日子就会越来越好,我的家乡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众多党员干部传承小甸特支精神,走村入户,精准帮扶,与寿县人民共同奋斗,终于在2020年成功摘除贫困县的帽子,向全面小康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。

随着全国经济高速发展,家乡人民逐渐富裕起来,每逢节假日,私家车就把并不宽敞的水泥路堵得水泄不通。2023年,家乡启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,道路加宽并铺上柏油,双向柏油路如同动脉贯穿家乡全域。如今,放眼家乡,济祁高速、德上高速纵横交错,将寿县接入全国高速网络;寿县高铁站的动车呼啸而过,让千年古城融入“合肥半小时经济圈”;瓦埠湖大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;新桥国际机场的航班直抵四海,让寿县与世界近在咫尺——属于寿县的“海陆空”立体交通网络全面贯通。依托这些现代化交通网络,“南工北旅”战略落地生根:南部工业园区机器轰鸣,新能源及制造产业蓬勃发展;北部古城、八公山、安丰塘等景区游人如织,楚风汉韵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。而小甸特支的红色基因,早已化作寿县发展的精神密码——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驻村书记,到产业创新浪潮中的创业先锋,都在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奋斗精神。

站在千年古城墙上,望着阡陌交错的道路延伸向远方,我忽然明白:家乡的路不仅是交通的载体,更是历史的脉络。从泥泞小道上革命者的草鞋印,到柏油路上飞驰的新能源汽车;从肩挑背扛的艰辛岁月,到立体交通网络的宏伟蓝图,寿县的每一步跨越,都凝结着对信仰的坚守与发展的渴望。家乡的路是一部浓缩的发展史,它见证了寿县人民在党的指引下,从贫困走向富裕,从落后走向繁荣,从“低头避泥泞”到“昂首走大道”的伟大征程,也必将承载着寿县人民的梦想,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(邵明)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