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念之仁,胜过三思之智
春秋时期,鲁国正卿季文子凡事“三思而后行”,孔子对此并不认同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如是记载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再,斯可矣。”本来,“三思而后行”是考虑周全、行事谨慎的体现,庶无大错。孔子之所以不认同季文子的做法,主要在于凡事考虑过多,不仅会在优柔寡断中错失良机,而且会因计较利害得失而见义不为。
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认识,古代不少贤士仁人都十分重视和珍惜“最初一念”。最初一念,即遇事时的第一反应和首先想到要做的事情。明代思想家李贽在《童心说》中有云:“夫童心者,绝假纯真,最初一念之本心也。”他认为最初一念是未受外界干扰而毫无造作、绝对真诚的本心,人若失去本心,便失去了做真人的资格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说过:“一念开朗,反身而诚。”意思是头脑里有了真诚善良的最初一念,依着良心诚实行事,才是最为恰当自然的状态。
最初一念,其实是一个人出自初心、本心,灵魂深处最本真的一种直觉。它以纯粹而质朴的状态,从心底自然涌出,未为尘世功利所沾染,未被利害得失所侵扰。当一个人面临各种抉择时,最初一念往往是道德与人性的自然流露,也是正义与良知的本能召唤。路见不平时,那瞬间涌起的见义勇为之念,使人敢于挺身而出、拔刀相助;目睹弱者时,那初心萌发的济贫扶困之念,让人自愿急公好义、当仁不让。
遗憾的是,揆诸现实,最初一念常常被尘世喧嚣与纷扰所扭曲。有些人置身于功名利禄的漩涡,做决定时常常被利益算计、利弊权衡所牵扯,面对别人需要帮助时每每顾虑是否会惹上麻烦而悄悄避开,看到歹徒作恶时往往害怕被其报复而默默退缩。在过度的思虑与犹豫中,最初一念与正义、善良、仁慈等渐行渐远,使麻木与冷漠之风渐长。
事实上,人的最初一念并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,而是在长期耳濡目染、潜移默化中形成的。平时看到别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多了,一旦看见有人遭遇危险,就会产生救人的最初一念,毫不犹豫地去救死扶伤、拯危救难;遇见他人乐善好施的事情多了,一旦碰到有人需要帮助,就会产生助人的最初一念,义无反顾地去济贫扶困、仗义疏财。相反,如果看多了斤斤计较、自私自利的人,最初一念可能就是想着自己怎样获利;看多了贪生怕死、临危退却的事,最初一念可能就是想着如何逃避。故而,最初一念既是可以被培养和强化的,也是可以被弱化乃至摧毁的。
培育和呵护人的仁义、慈爱、宽厚、善良之心,珍惜和滋养人们见义勇为、救死扶伤、急公好义、乐善好施等最初一念,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担当,需要久久为功、绵绵用力。
◎本文原载于《今晚报》,图源网络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评论